close

 

《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Die Welt von Gestern

作者: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
譯者:史行果
出版者:邊城 borderland books
出版年:2005
語言別:德語 


自傳體小說最需要留意的即是作者對自身置於時代的掩飾與溢美之辭。

這本《昨日世界》似乎也未免於批判,許多人便指責作者並非如書中一貫持反戰並隔絕的態度,但是身處那樣動盪的時代, 每一天都籠罩著死亡的陰影下,我認為要堅持一貫的態度是很困難的事,更何況為己辯白更是人性使然、不足為奇。

其實我認為這本書可以長久作為太平盛世的寓言。
我看過蠻多歷史分析的文章都在討論十九世紀初,歐洲列強間那種軍備競賽和劍拔弩張的政治氛圍,卻甚少注意當時人們的社會氣氛。


茨威格幾乎可以說是二十一世紀中絕跡的人物,出身於奧地利(Austria)-那時候還叫奧匈帝國猶太裔 富商之家,受過良好的教育和文學訓練,大學時便能毫無顧忌的遊旅歐洲各地,也因此結識許多聞名於文壇詩學的同好。

甚至自詡清高的文藝之士時時醉心文學間的薰陶,年少時便享有文氣,他的人生好不得意-
儘管對於哈布斯堡王朝腐朽的統治頗有微詞,若是第一次世界戰爭沒有發生,茨威格可能對政治界的詭譎永遠會不屑一顧-

當時沒有人想過王儲斐迪南被暗殺會引起這麼大的戰端...
也沒有人想過這場戰端會延續長達四年的戰火....
戰爭結束之後歐洲版圖重組,茨威格的祖國奧匈帝國之名從此消失於世界地圖上...
哈布斯堡的王室儘管不受歡迎,但當茨威格看到戰敗後王室離開的列車也不免感到內心澎湃~昨日的世界、國家的象徵已經崩塌了,連痕跡也無影無蹤。


我認為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茨威格在描述戰間期這段便沒那麼好。 
二次世戰後更因納粹迫害猶太人之故,被迫四處逃亡奔波,或許也因為時間離自己越近越是心頭萬緒難以下筆吧!筆調顯得凌亂無彰、絮絮叨叨而陰鬱。
在他的內心之中,認為人們已經經歷過第一次大戰,為何沒有辦法吸取教訓,居然任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是多麼愚蠢~

就如同我們現在身處相對和平的二十一世紀,大多數人都認為戰爭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安逸地忘記上一場戰爭發生不過距今六、七十年前的事。有人的地方 就會有鬥爭,有國的地方就會有戰爭,戰爭的爆發是不需要理由,哪怕對方的吃相多難看.... 
居安思危,「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孟子的話能流傳兩千多年,真有其道理。


可惜,《昨日世界》付梓出版之後(1941),作者結語似乎引領我們看到一個光影交織的「明日世界」,但最終,茨威格仍是沒有親眼看見戰爭的結束 (1945),反而在1942年選擇以自殺告別這個世界,享年六十歲。
茨威格曾說寫下這本書的動機是出於「絕望」,經歷過與「絕望」交戰的過程之後,我認為 茨威格自殺的理由也不脫「絕望」,對於歐洲那片美好精神家園的幻滅,一切太過於清醒地讓他無法再承受下去。

arrow
arrow

    Rox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